【传统村落巡礼(四十四)】腾冲市芒棒镇张家村,竹影扶疏处的农耕文明
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张家村传统村落位于神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西侧、美丽的龙川江畔、腾冲市芒棒镇南部。高黎贡山山脉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村落山水相映、环境清幽,有山、有水、有田、有林,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。竹影扶疏处可见农耕文明中的传统文化积淀,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大体按由北向南的一条轴线布局,大小街巷相互穿插,犹如自然生长的叶脉肌理。
历史上,南丝绸古道自永昌府(今隆阳区)进入腾冲境内,经桥街古吊桥,过橄榄寨、甘露寺,到达腾冲县城。由于村落紧邻南丝绸古道,长期耳闻目睹来腾大小官员和商贾的传奇故事,造就了张家村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豪情。越来越多的张家村人赶着大马帮沿着南丝绸古道走南闯北,闯荡“夷方”。他们有的身名显赫,虽旅居海外,却情系桑梓;有的将外界先进的理念和科技带回家乡,培养和造就了张家村人敢为人先、包容天下的精神,让张家村世世代代繁荣昌盛。
崇文尚教、耕读经商、爱国爱乡,是张家村数百年来的优良传统。张家村有浓厚的侨村文化和马帮文化。现在外华侨有520多人,分布于缅甸、泰国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美国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。历史上张家村人赶着马帮沿西南丝绸古道走南闯北,先后涌现了刘佩潮、刘福增、刘福坤等大马锅头,刘氏马帮也因此跻身于腾冲“四大马帮”之列。历史曾伴随着西南丝绸古道的兴盛几度辉煌。沧海桑田,昔日的喧嚣景象已淡出了世人的视线,留下的只有斑驳的老宅、马圈,以及旧时的洋货用具、家居物什。
据考证,张家村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,多为刘姓,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,最初自古永箐口村第十代刘氏分家搬来,现已繁衍至第二十二代。十二代祖娶姚氏为妻获陪嫁骡马两匹,借此做起了赶马营生,后赶马营生越做越大,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马帮并不断壮大,最终形成腾冲十三大马帮之一。刘氏因马帮生意兴旺逐渐兴盛起来,开始在张家村兴办私塾,买田置地,后又置办公田、公地,修建道路、祠堂、魁阁、牌坊。张家村人随着马帮奔走于内地和夷方,视野不断开阔,兴办新式学堂,培养新型人才。民国中期涌现保长、乡长、黄埔军校学生等各类人才,至抗战后期,刘福铭曾任腾冲县县长,刘福美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,刘福安、刘福成等先后参与创立了龙江中学(现腾冲县第四完全中学)。
乡贤:
刘福铭,字绍汤,1906年生于腾冲县龙江乡(现芒棒镇)张家村之簪缨世家,清奉政大夫刘朝东之孙,膺守备衔授正品封典刘沛济之子。自幼用功读书,旧制中学毕业后,赴昆明长训练所受训。历任军需官、龙江乡乡长、参议会议长,腾冲县县长等职,解放初期曾任保山地区副专员,曾被誉为“龙江三杰”之一。
刘福志,1942至1944年,先后为远征军运送粮食,1950年为中央慰问团运送物资,图中被土匪残害。1990年,中央民政部正式发给烈士证明书。
刘佩潮,大马锅头。在缅甸修路建桥开扩弄坎市,为英国商家重视,设中缅特产统运局,英缅称其刘弄坎,中国迤西通称三老板,号刘白三,1903年回张家村,捐资修缮和修建龙川江古吊桥、龙安铁索桥、芒棒高等学堂等公益设施。
刘福增、刘福坤:大马锅头,组建马帮从事运输业,来往于中缅之间。二人各自拥有一百多匹骡马,是腾冲四路马帮队伍之一。
砚池:最初修建于1933年,时为水利设施主要用于农田灌溉,后于1992年重新修缮加固,坐落于村落东面,其周边植物茂盛,水面倒影成趣,池塘东面为魁阁。
村内建有魁阁,供奉“魁星”。为明末清初所建,毁于清道光年间,于1938年重建。魁阁前有水塘,面积约2000平方米,后有瀑布,高约10米,左有石拱嵌桥通村口,右有村图书馆一幢三间,水塘左后侧是刘氏宗祠。李根源曾赞誉张家村“文化发达,人才辈出”,并于1939年亲笔为张家村题词“文华村”、魁阁为“文华阁”。
村落环境与街巷空间
张家村现保存完好的老宅多为晚清或民国所建,均有上百年历史,建筑风格为一正两厢一面楼或一正两厢一照壁。粉墙、立柱、大梁、门楣、窗棱、檐角、门枕石、清水石脚……精美的雕、镂、镌、刻无处不在,他的每一砖一瓦、每一梁一柱、每一窗一棂,都具有文化内涵。这些雕梁画栋的房屋、飞檐翘角的照壁总体风格达到了完美的和谐:淡雅、质朴、宁静、祥和,融融陶陶乐在其中。
刘福铭老县长故居
古茶树
高山榕
编辑:李美兰
责任编辑:杨清宗
关于保山新闻网
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,保山新闻网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体。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。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如何联系我们?
电话:0875-2135020
QQ:3049779830(发信息、广告请加QQ咨询)
投稿邮箱:wx@bsxw.cn
微信公众号:baoshanxinwen
管理员微信号:bsxww-wx